英女王逝世:从隐喻的视角看“伦敦桥倒塌”
文案编辑 | 陈银儿推送排版 | 陶雨菲
当地时间9月8日下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于英国苏格兰巴尔莫勒尔城堡逝世,享年96岁。从登基到去世历经70年,伊丽莎白二世在此刻也成为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一时间,人们纷纷使用“伦敦桥倒塌了”等隐喻进行传播,以此来感知、了解及谈论“英女王去世”这一重大事件。
事实上,“伦敦桥倒塌了”(London Bridge is down)原是英国的最高机密“伦敦桥计划”中表示“英女王去世”的暗号,这一计划还描述了英国女王逝世后的安排细节。其实英国最初是为防止白金汉宫电话总机接线员过早得知消息,故用桥名作为英国每位王室成员的去世消息的代号,这一计划也早在女王才过40岁的20世纪60年代就被订好,却在2021年9月于外网被曝光。
什么是伦敦桥行动?
因为英女王对于英国的重要性,其身后事在身前就需由“伦敦桥计划”事先规划好。其中包括13天的全部流程,如说出暗语、通知英联邦成员国、上位王子演讲等。
(视频源自B站up主“我是EyeOpener”)
随着女王去世,“伦敦桥”计划也正式启动。但“伦敦桥倒塌”难道只是一种文字的修辞手段,或沟通资讯的暗号吗?为什么公众会普遍地接受这种表达方式,凭此形成一场现象级传播呢?笔者认为,问题的答案就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作者:[美]乔治·莱考夫 / [美]马克·约翰逊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译者:何文忠
出版时间:2015-3
ISBN:9787308143172
隐喻在文化中形成、也参与着文化的构建。古代文学博士刘玄解读道,它来自感官经验,不止是语言中构建概念的路径、是人的思维能力,亦是人类创造精神世界的方法。[2]
隐喻实现语言表达与概念建构
隐喻根植于语言,参与着文化的构成。语言中隐喻表达的方式和概念体系是紧密相连的,二者同思维一样具有系统性,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着隐喻进行言语表达、概念建构和思维运转。
以“争论是战争”为例,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战争词汇的表达,如攻击立场、无法捍卫、策略等,它们被运用并构成了谈论“争论”的“战斗性特点”的系统模式。也就是说,在这一隐喻中,“战争”这一概念网络的一部分构成了“争论”这一概念的特征,语言表达也遵循这一模式。
为了弄清楚我们日常语言中的隐喻性表达是如何解释构建日常行为的概念的隐喻属性,书中利用了“时间就是金钱”这一例子进行阐述。
关于时间的日常语言中的隐喻性表达
在我们的文化中,时间是宝贵的商品,是我们达到目标所需的有限资源,所以在日常隐喻性表达中存在诸如“省”“安排”“花费”“值得”等在金钱系统中的概念被应用于时间上。而“时间就是金钱”体现在许多方面,如我们用被精确量化的时间,来偿还计时工资、电话信息费、年预算等。[2]
将时间视为金钱的文化,深深地影响并构造着时间的隐喻属性和我们日常基本生活中的行为。我们行动时便将时间视为宝贵的商品、有限的资源,把时间当成一种可以花费、浪费、预算、精明或者糟糕地投资、节省或挥霍的东西。
时间投资顾问,告诉你周末该去哪儿~
视频中,女子作为“时间投资顾问”,言语中出现了诸如“安排”“用投资的眼光看待周末”“在周末追加投入”等表达,实则就是在将时间视作金钱的思维模式中使用着隐喻概念体系和隐喻表达。
(视频源自B站up主“自哈小队”)
那么,将英女王视为伦敦桥又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机制呢?一座桥的概念体系中除了倒塌之外,还有支撑、连接等,人们对英女王的角色解构亦是充满了诸如此类的隐喻。
伦敦桥 London Bridge
英女王在无数变故中始终存在于那座庄严肃穆的白金汉宫中,是现代社会脱轨于稳定的缓冲带。
伊丽莎白女王在位期间巩固了英国的君主制,支撑并巩固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在女王在位期间,多方面的变革威胁到英国的君主制,但她通过利用新媒体与公众构建关系、支持数字通信平台、颁布法案《王位继承法》等方式将威胁化为机遇。
伊丽莎白二世是英联邦的重要核心人物,不论勇敢投身二战、用广播安慰战争中的人民,还是经历王室变故、世界大战、文化运动甚至是新冠疫情,经历了无数兴衰胜败和几代人的更迭交替的她,像屡经兴废的伦敦桥一般,在充满变化的70年中又长期保持稳定。
二战时的伊丽莎白女王决定以身许国
1944年4月,年仅18岁的伊丽莎白决心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投身到二战中。她在遭受轰炸时选择和民众一起面临危险、利用公开演讲鼓舞军队士气、加入支援战争的妇女团体像普通人一样服务......凡此种种,届使她成为整个英国王室中为部队服务的第一位女性,这一决定也对她今后的生活和统治塑造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形象。
(视频源自B站up主“爱历史自制视频”)
伊丽莎白在位期间,见证并影响着整个英国社会的转变、联络着全球各个国家。
女王在登基后积极投身于巩固和壮大英联邦。在其领导下,英联邦从8个成员国发展到今天的54个成员国。可以说,英国从帝国向联邦的转型过渡过程中,女王发挥了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她的孙子威廉曾经表示,只有80岁以上的英国人才能记起英国的纸币和邮票上曾经出现过伊丽莎白二世以外的其他面孔。[3]
伊丽莎白二世登基后一直忠诚履行王室公务,成为出访国外次数最多的英国君主,传记《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旅程》一书中记载,女王继位后,因公到访全球130多个国家,成为英国史上出访最多的国君。而每一次出访前,女王都会进行详细地调研和准备,这也是她与各国保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原因。女王不仅勾连着英国与世界各地,同时也是全球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交流的“黏合剂”。
回顾英国女王经典幽默瞬间
伊丽莎白二世在英国外交事宜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些英国驻外使馆在女王去世后,发布社交媒体视频纪念女王,并配文“我们最棒的外交官”。女王风趣幽默,时不时做出可爱举动,还曾与世界各国领导人开玩笑,留下许多妙语连珠的精彩瞬间。
(视频源自B站up主“青蜂侠-Bee”)
如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关于英女王有着许多“桥”词汇的表达,如“伊丽莎白女王支撑着国家的稳定发展变革、联络着英国历史勾连着世界文化”中的“支撑”、“连接”。我们正是通过这些隐喻概念系统和表达,才得以谈论和感知“英女王”的功能成就属性。
可以说,我们都无时无刻不在在隐喻的思维中使用隐喻构建概念、实现我们对事物的感知和表达。
隐喻形成共享文化与精神世界
像“时间就是金钱一样”,隐喻与整个社会的文化和思维逻辑相符合、也影响人们的外在行为和内心看法。[1]在女王逝世后,白金汉宫门口前去献花、哀悼的人络绎不绝,甚至许多英国人几近抽泣,向他们的女王表示哀思。
不仅如此,在关于“英女王逝世”的报道、文章等传播内容中,除“伦敦桥倒了”之外还使用了大量诸如“荣光陨落”“走向末路”“记忆消逝”“时代落幕”等本体隐喻并广为流传。
微信搜索中大量的热门文章使用着隐喻
那么,为什么人们要使用这样的隐喻,其又能得到广泛的认可和传播呢?
事实上,我们运用隐喻,是为了使用生活中可知可感的、认知比较透彻的概念域,从而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储备,得以解构一个相对陌生、抽象的概念域,进而产生相应行为。书中提到的典型隐喻有“本体隐喻”,即把经验视作实体或物质,通过后者来理解前者。作者拿“大脑是机器”等本体隐喻为例。
本体隐喻“大脑是机器”在文化中的阐释
我们在对大脑运用“好使”“转机”“生锈”“没精力”等理解和阐释时,都是运基于“大脑是机器”这一本体隐喻,我们通过“机器”理解“大脑”。由于我们对“机器”有更多的实在感知和生活经验,故“机器”这一隐喻让我们把难以理解的“大脑”设想为有开关、效率水平、生产能力、内部机制、能量来源以及运行条件的一个东西。[1]
通过实体隐喻,我们可以把难以理解的概念看成一个熟悉的实体,我们可以指称它、量化它、识别它的特殊方面,我们可以对它采取相应行动、甚至可以认为我们理解它。像这样的本体隐喻在我们试图理智地处理我们的经验时很有必要。
英女王纵然已像莎士比亚、大本钟、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角色符号一样,成为联合王国的象征、成为英国人的某种认同与共享的身份标识[4],但地域和经历等差异造成的隔阂,使她的病逝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实都是一件难以全面理解和认知的事件。
所以人们纷纷使用“伦敦桥”“荣光”“时代”等实物,调用我们对实体物质的经验来解构这一事件,从而产生表达、谈论等一系列行为,进而引发共情、创造出一个共享的精神世界。
香港民众连日大排长龙吊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9月12日,大批香港市民顶着酷暑来到英国驻港总领事馆,排队哀悼已故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随机受访的香港市民都表达出对其的真情流露
(视频源自B站up主“军武AI科普”)
英女王去世——伦敦桥坍塌,对英国来说意味着秩序和稳定的崩坏、对世界来说意味着割裂和抗争的加剧,随即而来的是遗憾、悲痛、未知甚至恐惧。
英女王是支撑着整个英国社会的重要人物,代表着英国的国家地位。经过了半个多世纪,英联邦组织的凝聚力已经大大弱化,英女王的威望是巩固英联邦稳定的关键。但随着女王逝世,不少国家可能会考虑退出英联邦组织、脱离与英国的特殊关系,英国影响力遭到重大损失、英联邦前途未卜。
96岁英国女王去世后,英联邦解体,英国分裂哪一个会先到来?
(视频源自B站up主“南国资讯”)
英联盟作为一种精神纽带和文化象征,存在并勾连着56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之间,女王及其代表的王室通过复杂的自我塑造和重构,成为了超越党派和政治变动的稳定存在,持续对普通人的生活施加着重大影响。[5]
然而在此时,象征着稳定、代表着王室影响力的英女王离世了,在通货膨胀率的提高、俄乌战争的冲击、疫情的威胁等重重裹挟中,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必将迎来未知和动荡、英国与欧洲的关系获将进一步恶化,整个世界面临的是更剧烈的分崩离析。
长达70年的“伊丽莎白时代”,足以改变英国拥有的一切以及它所处的世界,这也是此番引起全球高度重视的原因。人们在不同的时空中产生相似的情感,正是隐喻,突破了地理、语言、经历等隔膜,为我们搭建共享的精神世界。
“伦敦桥倒塌”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法、语言文字的特征,或是传达某一资讯的暗号,而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充分诠释人们如何理解“英女王去世”这一事件的关键。
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这位跟我们息息相关的“朋友”,就来读读《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吧!
扫码阅读《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参考文献:
[1](美)乔治·莱考夫/(美)马克·约翰逊.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2]得到-刘玄.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为什么隐喻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能力?[EB/OL]. [2022-9]. https://www.dedao.cn/share/packet?packetId=G9xnwe8ogZnW4lO1XTVW1u2zO5R6LYvE&uid=zD_RXPpvjpjqBMrcT98pCg.
[3]财联社- 卞纯. 伦敦桥倒塌!回顾英女王一生: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书[EB/OL]. [2022-9]. https://mp.weixin.qq.com/s/z4EGhfLnj7j7NNlazoF47Q.
[4]秃头研究所Monsters. 我们只是太害怕世界的动荡。[EB/OL]. [2022-9]. https://mp.weixin.qq.com/s/EJHb0iSM8Gr3SOv4lEZo2Q.
[5]三联生活周刊-刘怡. 英国女王,和昨日世界一起离开[EB/OL]. [2022-9]. https://mp.weixin.qq.com/s/rsk0hwZ3o71cY_sWo7kBXA.
【往期热文推荐】
【公关解析】
【好书推荐】非暴力沟通 | 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引爆点:如何制造流行 | 海边升起一座悬崖 毫无意义的工作 | 读书的料 | 第二性社会心理学 | 修辞学
【重磅书评】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 说服与认同 | 沉默的螺旋 消失的地域 | 技术垄断 | 是她照亮我 娱乐至死 | 知识分子的鸦片 | 跑赢危机 童年的消逝 | 疯癫与文明 | 舆论 叫魂 | 谣言 | 论可爱 | “读书的料” 文本盗猎者 | 未来是湿的
【传播科普】 基模理论 | 社交货币 | 休眠效果文本盗猎 | 女性媒介作品 | 可见性 | 自我呈现生命故事与画像 | 认知不协调 | CMC媒介环境学 | 拟像理论 | 高考作文中的传播学意义协调管理 | 网络迷因 | 知沟假说
文中图片皆为网络资源,仅供学术研究之用。
若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
cuc_pr@163.com。